医生正在为宫文业进行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
(相关资料图)
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(山东省立医院)病房内,67岁的宫文业独自坐在床前,眼睛紧闭着睁不开。“吱”门响了,有人推门进来,宫文业循声扭过头去,用手扒拉起左眼皮,这才看清是女儿宫甜。“医……生……怎么说?”宫文业努力地争取把每一个字说清楚。
这就是一位梅杰综合征老人的生活。这样的生活,宫文业一分钟也不想再过了。
终于,在6月18日,父亲节这天,他迎来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手术——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。
宫文业来自大连,从2014年开始,他发现自己会经常不自主地眨眼、抽搐等,这让他很不舒适。尤其是最近三年,他已经完全睁不开眼睛,说话咬字不清,眉心发紧,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。
“看东西的时候要用手翻开眼皮,所以我出门买菜、看手机、看电视,总是一只手扒拉着眼皮。明明有手有脚,生活却不能自理。”宫文业无奈地说。
宫文业患上的是一种临床上较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,名叫梅杰综合征。患病9年多来,宫文业跑遍了东三省,中医、西医都试了一个遍,他甚至想通过割眼皮的方式来让自己睁开眼睛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
2023年5月,宫文业的女儿宫甜在网上看到一名患者的症状和父亲的一模一样,该患者通过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改善了症状。于是,他们找到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葛明旭,经过检查和评估后,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邀请了北京天坛医院孟凡刚医生,共同为宫文业进行脑起搏器——也被称为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治疗。
“这个手术要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,刺激其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,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,从而减轻神经方面的症状。”葛明旭说。
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电极的精准植入。要把一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电极精准植入到大脑中一处只有黄豆大小的部位,必须正中靶心,误差不能大于0.2毫米,否则手术可能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。
医生为患者安装头架
18日11时许,医生先为宫文业安装头架,这个头架的作用是固定头部,以保证CT扫描采集大脑图像的精准性。
将被植入大脑中的电极
“电极植入的部位为大脑中的丘脑底核,而丘脑底核的大小和一颗黄豆粒差不多。如此小的丘脑底核分为感觉运动区、联络区和边缘区,而治疗梅杰综合征的电极要精准植入到核团的运动感觉区。只有正中靶心,才能起到治疗作用。手术中,通过微创,从头顶两侧分别将电极植入。植入路径周围脑血管丰富,我们需要最大限度避免出血等手术风险。”葛明旭说。
葛明旭说,如果电极植入的位置出现偏差,那么手术效果肯定不好,而且有副作用。大脑核团周围还有其他重要功能区,就算电极偏差只有0.2毫米,开机后,病人的症状不但没法缓解,还会出现其他不良反应。
如此精准,误差不能大于0.2毫米的手术怎么做?
医生对照CT图像,确定电极的植入点和植入路径
为提高手术精准度,手术中使用的导向弓
手术必须通过三重定位系统,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植入位置的精准,这也是该手术的核心和精髓之处。
北京天坛医院孟凡刚(左)和山东省立医院葛明旭(右)在手术中
术前,医生要在病人头部描画标识线,在患者头部投影并安装头架。随后进行头颅CT扫描,并根据CT与术前磁共振结果融合后制定明确手术靶点,既要保证没有偏差,又能保证计算数据的精确性。手术中,佩戴定向头架、导向弓,测定病人穿刺靶点的坐标,还要用微电极探测病人脑内核团的放电情况,来确定靶点位置,进行电极的精准植入。
14时许,麻醉医生为宫文业进行全麻,而孟凡刚、葛明旭等几位医生则对照CT图像,对电极植入点和植入路径进行再次讨论、确定。
半个多小时后,大家一致确定了左、右两侧植入点的坐标值,包括横轴、纵轴、竖轴、角度、弧度等。在头架的基础上,手术医生又在宫文业头部安装了导向弓,对照坐标值进行精确植入。
电极植入后,医生们进行信号测试
“噗噗噗噗噗……”随着测试电极植入后,大脑发出有规律的信号,医生根据信号结果对植入点和植入路径再次进行微调。一切确认无误,一枚直径1.3毫米、长度7.5毫米的电极被精准植入到宫文业的大脑中。
(为保护患者隐私,文中患者和家属为化名)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