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点关注,军营不迷路。
在部队,到机关有啥好处?这么说吧,倘若,你只想从排长干到连长、指导员,那么,到机关或许是一种多余。
但想晋升更高的职务,走向更好的岗位,那么,进机关是一个必要环节。换句话说,在部队想要更好、更快,更远地进步,到机关工作绝对是一个好的去处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现实当中,有的人想机关,但却迟迟不能如愿,而有的即使到了机关,哪怕仅是团级机关,但回到连队任职之后,便再也没有上来的机会。
而有的,自打进入机关,部门领导或者主官压根就不让其下去,或者下去刚满一年又被调整回来了。
显然,能骑白马的很多,但骑上白龙马的,却只有唐僧。现实当中,有的人适合到机关,而有的人压根就与到机关无缘。那么,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到机关呢?这里面主要有5条标准:
无论走到哪里,在一个单位想要立足,人品始终是第一位的,到部队机关工作亦是如此。
到机关工作,哪怕仅是一名小小的参谋、干事,都有相应的检查指导基层连队的职责或者权利,由此便涉及到对利益取舍,对人品好差的考验。
记得自己带新兵时,按规定,单位综合检查机构都要适时到新兵当中,针对吃拿卡要、打骂体罚等问题,进行风气测评,也顺便进行入选机关人员的物色。
在此期间,尽管有的新兵排长、班长事前都会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,但有句话,“纸里终究包不住火”,几次问卷与座谈过后,个别人员还是受到组织处理,至此,便与到机关“绝缘”了。
而当时的自己,正是因为,带新兵期间,利用军校期间所学的中文写作专业知识,帮助文化基础较好的高学历新兵学习新闻写作,并试着投广播稿,不但深受新兵好评,也引起了机关工作组的注意。
后来,带新兵工作一结束,个人便被借调到组织股帮助工作。事后想一想,还是利他的思想,让自己也得到受益。
在部队,机关人员往往是以能否精准领会领导意图,而分出三六九等。上等人员,你想到了,但领导没想到,而且,你还能办到;中等人员,领导想到,你也想到了,最终能将事情办好。
一般人员,领导想到,你没想到,但经领导点拨,后来也办到了;较差人员,领导想到,你不但没想到,领导交办,你还办不到。离开人员,领导想到,你想不到,办不到,但却能怼到。
在自己还是宣传干事时,部门里有一位非常年轻的马股长,时常主任交班都要讲一句话,“看看马股长,每次写材料,我只要说出意图,他就能近乎完美地加以发挥还原,你们能这样,早就当股长了。”
相比较之下,有的干事,在领会领导意图方面,则显得有些迂腐。在股里工作期间,见过一位老干事,拿着一份写完的材料,刚进领导办公室,里面的声音就开始由小到大。
后来,就看到那位老干事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办公室,结果可想而知。到了年底,那位老干事下连当指导员之后,再也没来机关。
想起那句话,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就材料而言,什么是标准,除必要的结构层次能体现标准之外,关键的一条就是,在场谁的职务高,材料的标准就往往以谁为准。
换作落实其它工作,亦然。
由此,不难看出,何为机关高手?能将领导正确的想法变成现实,错误的想法变正确,进而得到恰当的落实,就是机关高手。
我们常讲伴君如伴虎。身为机关人员,可以说是领导的“身边人”,领导的日常言行举止,都会被下面的机关人员看在眼里,当然,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甚至隐私问题,倘若稍不注意,因个人原因 走漏 了风声,便会引来或大或小的麻烦。
而要顺利化解风险,最关键的一点:就是要闭紧嘴巴,不该说的,一句都不要多说,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,也是对他人的爱护。具体而言:
对上,也要话留半句 。但凡是你的领导,无论大小,你与他都有相对立的一面,倘若全抛一片心,反而会让领导觉得这样的下属心眼太直。
个人在旅机关工作期间,见过有的干事,跟谁都自来熟。每每跟其他人聊天时,都要提及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。
但让他没想到的是,他所提及的几位“熟人”,恰恰是个别科长工作与职务上的“劲敌”,结果,那位干事在落实某项工作时处处被动,有时连要个周工作基本情况,都需大费周章。
而对下,要做到守口如瓶 。从事机关工作,很多领域都会涉及到基层营连的切身利益,倘若提前告知,便会给机关,甚至首长造成被动。
记得在组织股当干事期间,股里有一位干事,将季度双向讲评的评比结果,在没有上党委会的情况下,便提前透露给了一个连队主官。
结果,那位连队主官感觉评比名次不公平,直接找到了部门领导,而当时领导不知具体情况,一时间陷入到不知所措的境地。事后,那位嘴巴不严的干事,也被调整到其它边缘岗位,一直没有被提起来。
想在机关长远发展,低调做事是主流,也就是要闭上嘴巴,夹住尾巴,至少不能让领导看到与察觉,否则,很可能中途换将。
之前组织口出身,带过我的老主任,曾讲过这样一句话,“在连队,就怕屁股沉,一天到晚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,兵的情况靠猜;而在机关,就怕屁股轻,来到办公室根本坐不住,领导找都找不着。”
话糙但理不糙,身为机关干部,都坐得住、坐得稳,是一项基本功,长久坚持,便可以得到熏习”的力量,这其实是你能在机关长干的核心竞争力。
所谓“熏习”,是“熏陶染习”的简称,意即长期的熏陶会慢慢成为习惯,从而形成一种日积月累的浸润力,让你工作起来,更加从容不迫。
古人讲,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;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”。当你将个人置身到机关各项业务中,主动参与其中时,纵使刚开始自己还是一位新手,但只要能坚持日常跟着老干事、股长的工作节奏,日复一日地模仿,甚至超越,自身的能力边界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拓展。
就比如,一名基层排长经组织股锻炼,下到连队当指导员,无论是认知水平,还是处事风格,都要比从排长直接提拔为指导员的排长,要强很多。
与之相反,怕就怕,个别人员到机关仅满足于递递夹子,拿拿本子,擦擦桌子,时间一长,核心业务没学到,自己倒成落后分子。
有句话,所有的坚持,皆因为热爱。能沉下心来,码一份材料,根本还是源自于喜欢这份工作,至少也是对这份有所期待,从而产生定力,形成了长期主义。
在机关工作非常忌讳的事情就是做事拖拉,领导交办的事情,迟迟没有回音,直到领导重新提及此事时,才开始急急忙忙地加班加点地撵活。
倘若能够就此抓紧时间,将以往的工作完成好,倒也罢了。但实际情况,往往是各项工作,均逐一累加到了一起,出现未按时干完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多。
如果常此以往,领导对这样机关人员的印象必然会大打折扣,而当不再向其交待工作时,这样的人员其实离开机关的日子也不远了。
透过背后的原因,还是机关工作的时间统筹利用上出现了问题。应对领导交办的工作,里面有一个突显的规律:先快,再缓,最后,一气呵成。
落到操作层面,首先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,应及时做出回音,长则三天,短则一天过后。此时,无论如何要交出“第一稿”,拿出个“小样”来,不必刻意追求完美,但不能出现低级错误。
这样做,明显的好处是,让领导感到,所做出的工作安排被尊重,并正在落实,事实也是如此。
而真正做到完美,其实还需要由领导加以点拔,交由领导再进一步校正工作方向,甚至获取落实该项工作的一些方法,这是一个变速推进的过程。
当从领导那里得到更好的改进意见,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完成这一工作的标准时,若没有其它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加以冲突,则要坚持“今日事今日毕”的原则,加速完成。如此,结果大概率会赢得领导认可。
身处机关,时间观念强,有按节点完成的自律意识,永远要比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,更容易在事业上脱颖而出,成就自我。
通常来讲,只要想进入机关锻炼,显然都是在跳出舒适区,准备拥抱苦与累。但请记住,你觉得很累很苦的时候,同样也是你成长最快的时候。
当你熬过去再回头,你会发现,别人依旧是别人,但你却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了。
文章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
@职路施语,18年老兵,18年真心话,为你分享有趣有料的军营职场故事。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